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评价为基础,以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为目标。?随着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断涌现,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业务日益复杂,社会公众关注的重心开始转向会计报表的公允表达,这已开始成为审计的主要目标。?只要不对会计报表构成重大影响,即使是未揭露的差错和舞弊,也不是审计的主要目标。Р5Р基础审计的特点?从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发,将审计重点放在对于系统内各个控制环节的审查之上,?目的在于发现控制系统中的薄弱环节,然后针对这些环节扩大检查范围,?也就是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评价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Р6Р制度基础审计的逻辑前提是:Р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健全有效,财务报表的公允表达就不会受到影响,?因为基于内部控制的抽样审计结果能够代表样本总体。Р7Р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致命缺陷:内部控制无法防范管理层舞弊。?这种审计模式比较适用于所有权和经营权未分离或业务相对简单的企业组织。?但是随着委托代理关系的发展,企业经济业务的日益复杂,这种审计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Р8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原理:?审计师通过内部控制测试取得有关认定层次的风险水平,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控制检查风险,从而确保最后的审计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内部控制为基础进行抽样时的随意性,同时也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Р9Р1983年,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83年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AR=IR×CR×DR)?我们将这一审计风险模型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因为从诞生之日起,各国?审计界便一直沿用下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也采用了这一模型。Р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