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在河岸的峭壁上,南北长约1公里,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连续营造了400多年,从五代到清代也有少数的雕凿,其中北魏窟龛占三分之一,唐代窟龛占三分之二。现存主要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洞、万佛洞、莲花洞、奉先寺、古阳洞、东山看经寺等,共有窟龛2100个,佛塔43座,碑刻题记3600方,大小造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17.14米,最小的仅2厘米。魏窟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还包括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古阳洞的佛像第1443窟即古阳洞是龙门石窟开凿最早内容最为丰富的一个洞窟唐窟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住在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龙门二十品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唐褚遂良伊阙佛龛碑龙门二十品之孙秋生造像记拓片宾阳中洞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代表性的洞窟。“宾阳”意为迎接出生的太阳。是北魏的宣武帝为他父亲孝文帝做功德而建。宾阳中洞内为马蹄形平面,穹窿顶,中央雕刻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是八个伎乐天和两个供养天人。它们衣带飘扬,迎风翱翔在莲花宝盖周围,姿态优美动人。洞内为三世佛题材,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