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潘天寿中国画教学研究

上传者:相惜 |  格式:pdf  |  页数:23 |  大小:875KB

文档介绍
术家,对中国画的发展与革新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潘天寿虽然不赞同他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革新主张,但是从他们的艺术见解中得到了正反两方面的启示,从而更加坚定了他自己的“距离说”。汪小洋. 潘天寿[M]. 古吴轩出版社,2001 潘天寿中国画教学研究 8 第三节时代风气的影响潘天寿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教育。当时的中国,风雨如磐,封建王朝已宣告灭亡,但新的秩序尚未建立,是西学东渐、东西文化大撞击的焦点,也是新旧社会、新旧教育体制与新旧思想交替的时代。中国国势衰弱,饱受列强欺凌,国人的民族自信也跌至历史的低谷。在当时,中国的科学落后, 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落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在一种民族自卑的情结中。然而,一些人却由此引出中国的文学艺术落后、中国画落后的结论。对此, 潘天寿以清醒的理智,坚决地给予了反驳。在其早年的《论画残稿》中说道: “我国物质文明在元明以前为世界有地位之古国,精神文明方面言,至今犹不落人后。尤以艺术范围内之国画,数千年来自有特殊之成就及深远之造诣,为全世界所不能非议者”。潘天寿大半生是在杭州的国立艺专度过的,与他共事的多半为留法或留日的西洋画画家。因此,他对艺术的民族性特别强调。潘天寿指出:“孙中山氏论西洋物质文明,则曰迎头赶上,绝未论及西洋精神文明, 而曰迎头赶上。其一言一语,自非脑子混沌者可比。”①并指出振兴民族艺术对于振兴民族精神的重大意义:“每一个国家民族,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文艺,以为国家民族的光辉。民族绘画的发展,对培养民族独立、民族自尊的高尚观念, 是有重要意义的。”②这与一味标榜清高逸气的中国古人不可同日而语。潘天寿把艺术从“笔墨游戏”提高到“人类精神之结晶,人类精神之食粮”的地位, 把艺术教育推崇到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振兴民族文化的高度,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定的民族自信。潘公凯.潘天寿谈艺录[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 同上.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