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1.88 外前缘Ⅱ类 14 146.28 286.18 402.56 15.00 29.35 41.29 572.37 外前缘Ⅲ类 32 94.12 236.18 377.46 8.42 21.12 33.76 740.66 外前缘Ⅳ类 27 4.20 12.49 23.05 3.11 9.25 17.07 111.97 合计 91 672.9 1256.96 1727.32 15.90 29.70 40.82 2504.42 应用剩余油精细描述成果,优化编制控水挖潜方案,进一步改善了水驱开发井网的开发状况, 2005 年与 2003 年对比,区块自然递减由 12.9 %控制到 9.06 %,年含水上升值 0.30 控制到 0.28 ,产液量和注水量也得到较好的控制。 4 结论( 1)立足于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精细地质建模和精细历史拟合,提高了特高含水期开发油田对剩余油的描述精度,为油田的调整挖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2)三维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技术实现了对油藏地质特征和开发历史的数字化虚拟,通过油藏开发的动态响应,提高了对储层和构造认识水平,进一步深化了油藏地质认识。( 3)主力油层平面上剩余油富集区较少,主要是断层遮挡、井网控制不住和注采关系不完善型等。非主力油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剩余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外前缘Ⅰ、Ⅱ、Ⅲ类储层中。( 4)各种动静态资料、测试资料、油藏数学模型和数值计算都存在着的误差,必须通过多种技术、多个学科有机结合,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提高剩余油描述精度。参考文献[1] 赵翰卿, 刘波等.大型河流~三角洲体系中特低渗透储层与隔层的分布模式.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1991,1:13 ~ 14. [2] 隋军,吕晓光,赵翰卿等. 大庆油田河流-三角洲相储层研究.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4 , 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