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蒙学教材在字体上有很大差异。如《史籀篇》是用大篆写成的,《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是用秦篆或是小篆写成,《急就篇》是用草书或是隶书写成,而《训纂篇》、《滂喜篇》是用隶书写成。蒙学教材字体上的变化也反映了在当时汉字的急剧变化,并推动了汉字由繁到简的演变。最后还需提到《弟子职》这本蒙学教材。相传是春秋时代的管仲所撰。和其他的教材不同的是,它主要讲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应遵守的规则以及在学塾中的行为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蒙学教育主要还是以识字写字为主。据《隋书·经籍志》记载:《三仓》、《急就篇》、《吴章》、《小学篇》、《少学》、《始学》、《劝学》、《发蒙记》、《启蒙记》、《千字文》等都是这时的常用教材。其中《三仓》、《急就篇》都是汉代的教材,到魏晋南北朝时仍然沿用下来。只不过这时的儿童学习这些教材感到有些难读,需要有人作注解。下面介绍这个时期的几种主要蒙学教材。度把А博学多才的学者。《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曾著录《劝学篇》。关于此书在当时的流传情况,可以从下面这个小故事来说明。《世说新语·纰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蔡谟读过蔡融《劝学》中“蟹有八足,加以二螫’’的话,结果从北方跑到南方,见到了彭蜞,误认为是蟹,结果吃后大吐的事。谢尚说他是读《尔雅》不熟,几乎被《劝学》害死。由这个故事可见,当时有很多人都读过《劝学》。此书早已佚失,清代学者任大椿、马困翰、黄爽、顾震福、王仁俊及民国时期的学者龙璋等人均有辑本。犊C梢Q怠此书作者生平不祥,原篇也翠已失佚。关于此书的成书年代,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这本古代的蒙学教材在敦煌石室保留下来完整的唐代写本,可惜原书已被劫夺,我们所见到的是刘复从巴黎国家图书馆抄回来,重印在《敦煌掇琐》里的本予。⋯⋯《敦煌掇琐》本没有序跋,书末题‘天成四年九十八冠敦煌郡学士郎张口口口’。天成系五代后唐明宗的年号,四年为公元辍M贫险馐浅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