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建州。??六年(623年)析置泉州。八年(625 年),置都督府。??景云二年(711年),改为闽州都督府。开元十三三年(725年),改为福州都督府。”由上可知,今福州在南朝末至隋初的三五十年间.即始设闽州、丰州、泉州、建州之时,因户口甚少,尚未有大面积开发,故其荒芜落后可知。由此而益见中唐以后闽中历任主政官员如福州刺史(兼经略使、观察使)管元惠、李椅、常衮诸人的治绩与教化之功。无独有偶,晚唐时期的福建观察使薛謇,约当公元812—815年在任。据《唐故福建等州都团练观 20: 、4年·第2 察处置使、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赠左散骑常侍薛公神道碑》记载,“闽有负海之饶,其民悍而俗鬼,居洞砦、家桴筏者,与华言不通。”“闽悍而嚣,夷风脆急”。据此可知,直至晚唐,福建山居、沿海及江上居民,由于缺少文明教化,依然保留剽悍性格与迷信风俗。薛刺史采取的是文武兼施、恩威并济的办法:“恩信绥之,委然如蛰”;“公兼戎索以治之,五州民咸悦”。当然,这里对薛刺史的治绩人品同样有溢美之词。但人们也由此而知, 古代入闽任官的封疆大吏,都本文武两手,布施朝廷教化,推行传统儒学教育,虽然见效较慢。但对地方风俗的变易,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的。重要的是,人们对一任封疆大吏的治绩不能估计过高,文化的传播,良风美俗的形成,需要经过许多世代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实现。从管元惠,经过李椅、常衮,再到薛謇,八十多年间,不乏贤牧循吏的努力施为,而其间教化所及,主要还仅见效于州郡城区的家族与土人,所谓“蔓胡之缨,化为青衿”,也首先是从他们开始的。直到王审知治闽, 开“四门学”,推广乡学、义学,将教育普及于州郡以外的县乡乃至农村.由此奠定基础,福建的教育与科举事业,才在宋代赢得空前繁荣鼎盛的局面.终于以后来居上之势驳骏领先于全国。(联系地址: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邮编:350001) (责任编辑:滕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