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从馆藏文物中刘海蟾形象变化看道教的世俗化倾向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29KB

文档介绍
“救世”的社会责任。入元以后,刘海蟾的形象略有变化,时人以《金莲正宗记》“遂易衣,而道处于卑贱,以辱其形”为蓝本,创造出了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邋遢道人”形象,这与金元以降全真道简朴刻苦的教风是紧密相连的。当时很多道士在山野市井修炼、传教,大多过着云游乞食的生活,这使得道教更加接地气。所以刘海蟾以这种形象出现则更能够深入人心,得到道教教民和百姓的认可。明清时期,道教深入民间信仰,使道教诸神信仰与人民的世俗生活联系得更为紧密,甚至道教的宗教活动变成世俗生活的组成部分。刘海蟾形象在继承元代的基础上,吸收了民间传说和喜闻乐见的婴戏形象,在明代中晚期成功地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顽童,并进一步夸张化和艺术化。将爬在刘海蟾背上或抱在手上的金蟾放在了脚下,与刘海蟾形象对应,形成“刘海戏金蟾”的艺术情景化再现,富有民俗和生活情趣。此外,以此为题材的艺术形式从之前单纯的绘画衍生出牙雕、瓷塑、铜造像、熏炉、版画、年画等各种形式。从此,刘海蟾走出了深山,走下了神坛,走进了民俗生活和世俗人的精神世界。Р 注释: Р [1][10]吕猛.颜辉《蛤蟆仙人图》研究[J].艺术时尚(下旬刊),2013(06):4-7. Р [2][9]张继禹.中国道教神仙造像大系[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2. Р [3][11]吕成龙,冯贺军.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雕塑篇?8?瓷塑?c泥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 Р [4](宋)何?e.春渚纪闻?卷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3. Р [5](宋)李石.续博物志?卷二[M].成都:巴蜀书社,1991. Р [6](元)刘志玄.金莲正宗仙源像传. Р [7]吕威.财神信仰[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 Р [8]郑振铎.中国古代版画丛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Р [12]任继愈.中国道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