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近古时期七弦琴正调调弦法历史沿革初探研究

上传者:读书之乐 |  格式:pdf  |  页数:69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弦”、“古黄钟宫调”①,今称其为“慢角调”,为“琴五调”之一,是根据三弦为宫的正调慢三弦一律而调得的。这种以一弦为宫的定弦有可能运用于早期的琴乐实践,汉代桓谭的《新论》中最早记录的七弦琴各弦名“第一弦为宫,其次为商、角、徵、羽,文王、武王各加一弦,以为少宫、少商”②,可能透露了这种调弦法的存在。用文字谱记谱的古老琴曲《碣石调·幽兰》也是按宫、商、角、徵、羽、文、武来表示七条弦弦序的,说明至公元六世纪,琴乐实践中依然延续着这种弦序的称谓,学者丁承运认为“弦序的名称就是这种(一弦为宫)调弦法的遗迹”,还提出这种“大不逾宫,细不过羽”的五声定弦“体现着中国音乐传统重宫的观念和对五声伦序的认识,反映着先民们对音律的认识过程中的早期阶段”。③虽然宋代以来这种定弦不在正调调弦中使用,但在宋代至清代的文献中均可以找到这种调弦法的记载, 笔者将对这类调弦法的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一节近古时期“一弦为宫”调弦法的文献整理一、宋代“一弦为宫”调弦法的文献记录宋代“一弦为宫”调弦法的文献,有徐理《外篇》中的“正始调”调弦法。徐理为南宋琴家,福建南溪人,从小习琴,精通音律与算术,曾用了 20 年时间写出《钟律》一书。五十岁以后专心治琴,著有《奥音玉谱》、《琴统》一卷、“正始调”宋代徐理《外篇》中提到,见《西麓堂琴统·卷三》; “黄钟宫弦”应当也是徐理提到,被陈敏子转述,见《琴书大全·第十一卷·曲调上·五音调》;“古黄钟宫调”是朱熹在《答吴元士书》中提到。“黄钟调”还有一种定弦,即无射调,通常是指在三弦为宫的正调调弦法基础上“紧五慢一”后,七条弦散声达到的宫、角、徵、羽、宫、商、角音列。见【元】黄镇成撰《尚书通考·卷六·琴瑟》,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迪志文化有限公司 1999 年。丁承运, 《琴调溯源——论古琴正调调弦法》, 《音乐艺术》 2001 年第 4 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