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西北大学文学概论考研题库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119KB

文档介绍
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要表现情感。一方面,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必然要反映生活中的情感;另一方面,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也必然会渗透于客体内容之中。再次,从艺术接受来看,文学作品艺术效果的产生是通过情感的感染作用来实现的。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时是希望获得一种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的超越,获得一种审美享受,以暂时摆脱现实生活的负累,或得到心理的安慰与灵魂的升华,这就需要通过文学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艺术感染力来实现。虚拟性:文学作品源于现实生活,但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照搬。即使现实生活的照搬,用语言表现出来,就带上了虚构的色彩。因为首先,语言表现的并不是现实生活本身,而是现实生活的表现形态。其次,即使是这表现形态,也不可能原封不动地照搬生活,必然有所变动。另一方面,文学总是离不开想象与虚构。作家对素材的加工、改造、补充和升华离不开想象和虚构。因此,文学作品总是虚拟的,虚拟性是文学基本的审美特性之一。没有虚拟,文学也就无法产生和存在。肯定文学的虚拟性,也就必然要肯定文学的假定性。自然,肯定文学的虚拟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文学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是艺术的真实,并不要求与现实生活完全相符,或者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文学中所描写的人和事。虚拟性指的是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真实性指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关系。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审美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文学既有审美性,又有意识形态性,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意识形态性是文学的普遍属性,审美性是文学的特殊属性。文学的审美性不能脱离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存在于文学的审美性之中。文学作为人类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直觉的;从态度看,审美是评价的。但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必然具有功利性、概念-推理和认识的特点。这两个方面既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共同形成文学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特点。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