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关于麝资源的分布、种群大小和结构等,有关学者进行过详细的调查(盛和林,1987;刘文华等,2005)。麝的种群数量在上世纪60年代大约有250万只,年产麝香2000kg。然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麝的种群数量却不足60万只。大约在80年代以前,资源量是每10年减少一半,但到了80年代之后,就加速至每5年减少一半以上。据1993.1995年的调查显示,全国麝约10余万头,仅相当于60年代资源量的4%,而1999-2001年的调查,麝的数量就仅有6~7万头,资源量又减少了30%~40%,其中,原麝4057~4895只、马麝19328~23166只、林麝28630~35000只、黑麝5400~6500只、喜马拉雅麝2280~2700只(刘文华等,2005)。麝种群数量急剧减少的原因,可从麝香的供求状况反映出来。据古月等人(2005)报道,在过去的50年内,仅我国国内的需求就一直维持在500到2000公斤之间.如果再考虑到相当数量的出口和走私,每年的需求量会更高.这里有一个惊人的计算数据:每只雄麝年平均产香12克左右(最低的仅有3—5克),加上对雌麝和幼麝的误杀,平均每获得1公斤的麝香,就有约200只麝要被捕杀。因此,如果我们按年均消耗麝香1400公斤,那么每年搪杀的麝就商达28万只。不言而喻,连年对縻的搪杀,是造成麇野生种群迅速下降的主要原因。2,2麝的生态.行为学研究自我国1958年开始麝的人工驯养繁殖以来,相关学者(张保良等,1979;高耀亭,1986;玮生武等,1979;赫映红等,1994)加强了对麝的生态、食性、繁殖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由此促进了人工饲养、繁育驯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刘志霄等(2000)对麝的行为习性、种群数量、密度、领域及家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马麝维持500只繁殖个体所需的最小保护区面积为367.75k_m2。李铮等(2002)对安徽麝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