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能成其身。”先民所追求的是在自己的故土从事周而复始的自产自销的农业经济所必须的安宁和稳定。所谓“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墨子·兼爱上》),便是农业社会古圣先贤和庶民百姓的共同理想。“安土重迁”这种思想在普通民众的心中根深蒂固,直到现在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深的。虽然现代生产力发展,随着城市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不断繁荣,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多地留下那个工业和第三产业,人口流动增加,不再固守土地,但是绝大多数从故土家乡流动到异国他乡的中国人,其意愿多为在外打拼一段时间后,就衣锦还乡。保守。稳定的农业社会和较少变化的经济结构,往往使人们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这种文化思维模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格。早熟的发展优势使得人们迷恋于现有的成就,夜郎自大,拒绝新的思想和社会变革。自秦汉以来,中国的意识形态是围绕着农耕经济这一核心,它带有明显的保守、怀古特征,成了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思维模式。这种保守思想,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例如虽然中国虽然东南临海而航海技术发达,但是由此产生的海洋贸易仅仅是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这是因为以农耕经济为主题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中国的农耕自然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态的影响还有很多,我这里的讨论并不全面。当然,传统文化也在新时代的氛围中发生着蜕变。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