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浅析我国城市避难系统空间设计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6KB

文档介绍
们多一点的安全感,让所有人都能够与灾害争夺更大的生机。3.3加强科普宣传作用首先必须确保传播信息的准确性,以防造成群众恐慌。其次需要重点扩大网络的宣传覆盖面,构建旨意明确、覆盖广泛的防灾减灾舆论新格局。效仿日本展开制度化的防灾减灾宣传普及活动[]:制定众多宣传日、在学校开展防灾教育、促进居民自主防灾组织的形成。这便是我们所期望的从基层抓牢科普知识。此外还可在各市设立科普教育体验馆,以娱乐方式促进知识传播。通过物质(城市空间系统建设)――精神(增强群众防灾意识)――再回到物质建设(生于忧患)这样的良性循环起到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反过来由于群众的防灾意识增强,促使城市避难空间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应当被重视的毛细血管,小空间单位的建设,例如楼道、宅间组团绿地、中心绿地、社区等,也能得到更好的关注和建设。四、总结城市是人们聚居、生活并繁衍的地方,在现今各项动荡不稳定因素并存的今天,致使城市灾害频发的时刻无疑提醒我们完善城市避难空间系统的必要性,我们旨在建立由点及面的空间避难系统,以及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以致在灾难再次来临时刻能正确规避。注释:①李想,张萍,周欣。避难空间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主动性设计问题探讨。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9②林家彬,日本防灾减灾体系考察报告,城市发展研究,2002,(9)3:36―41一、作者简介作者1:芮雪君(1993―),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学生,大四本科在读,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作者2:黄佩韦(1993―),女,汉族,江苏高邮人,学生,大四本科在读,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方向: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通讯作者:吴冬蕾(1976―),女,汉族,江苏盐城人,讲师,副教授,文学硕士,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研究方向:城市景观,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