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明清文学教材重点(《中国古代文学》陈文新版)

上传者:火锅鸡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64KB

文档介绍
为缺乏对“法”的把握而落入模拟剽窃的恶习。唐宋派过于强调文章的载道功能,出现“惮于修辞,理胜相掩”的情形。Р(二)“后七子”Р为了改正唐宋派的弊病,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重新倡导复古。Р⑴李攀龙论文,严守复古藩篱。王世贞称他“无一语作汉以后语,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追求文辞的古雅是李攀龙文章的特色。Р⑵王世贞的理论主张较李攀龙圆通,他提出“师匠宜高,捃拾宜博”的主张,更具包容性,并致力于调和格调与才情、意与法等对立的概念。在古文创作上,王世贞以“博综典籍,谙习掌故”自具特色。Р----------------------------------------------------------------------------------------------------------------------Р四、晚明小品文及其他Р特点:展现个人生活情趣,描写山水风景,抒发日常闲情逸致为主。自适,率意。Р小品文的兴盛与晚明的社会风尚和时代精神有密切关系,时人崇尚“情有所寄”,即在生活中发现乐趣,许多文人如张岱对现实社会抱着一种游戏的态度。Р①袁宏道:小品文,尤其是游记小品成就很高,如《满井游记》。Р②张岱:文集《陶庵梦忆》,小品文以游记最佳,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Р③除了表现个人情趣的小品文之外,晚明也有反映现实社会的小品文,其中以张溥、陈子龙等复社、几社文人最为突出。张溥的文章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感,代表作为《五人墓碑记》,言辞激愤。Р第六章明代文言小说------------------------------------------------------------Р一、古文的传奇化Р中国古代的叙事性古文是从正史的人物列传发展而来,唐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使单篇叙事古文增多,直至明清两代,知识阶层大量创作单篇叙事古文。中国的正史有“资治”的使命,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