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密切相关的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和文学传媒。文学的发展史是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共同推进的历史。Р二、文学本位Р文学史著作应当立足于文学本位,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Р总之,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与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两翼,所谓文学本位就是强调文学创作这个主体及其两翼。Р三、史学思维Р研究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以史的脉络,清晰描述出文学传承和流变的过程,揭示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要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式”的语言。这既是形式的变革,也是思维的变革,它突出了学术思想的开放性,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文学的真实内涵。(Р例:史学“五朵金花”之“古史分期”问题讨论引发的思维变革问题)Р四、文化学视角Р因为文学不可避免地会和文化诸因素发生关系,因此借助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宗教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成果,参考它们的方法、成果,会给文学史研究带来新的面貌。所以研究文学史还要从广阔的文化学的角度去考虑。Р五、文学史著作的当代性Р文学史研究不可能完全恢复过去的原貌,原因一是材料从开始便有了记录者的主观色彩;二是流传过程中有佚失现象;三是后世撰写者的主观因素。但是文学史研究应当具有当代性,因为文学史最终还是为当代人所服务的,文学史研究的当代性表现为:当代的价值判断,当代的审美趣味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关注。同时文学史研究还需要世界眼光,只有高屋建瓴,从实际出发,才能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学史的世界地位,使我们研究中少一些盲目性,但也要防止教条化,任意夸大外国的理论。Р六、文学史史料学Р掌握文学史史料是研究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文学史史料学,包括与文学有关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作家生平的考订、作品的辨伪、史料的检索等等。文学史绝不等同于文学史史料学,但学习文学史又离不开这个基础,二者并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