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地圈一生物圈计划(IGBP)、以及国际水文计划0HP)Р181等,《湿地公约》缔约国大会三年召开一次,在2008年召开的主题为“健康的湿Р地,健康的人类”的《湿地公约》第十届缔约方大会上,提出将湿地视为“天然的水基础”,在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战略和国家政策、改善人类生活方案等时,考虑湿地的情况。Р湿地是人类最重要的环境资本之一,不仅与森林、海洋一起被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还同时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湿地的价值表现为:维护生物多样性、调蓄洪水、降解污染物、提供水源、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观光与旅游和教育与科研的价值等【9,10],尽管大量的证据证明湿地的重要价值,但湿地正面临人类发展和全球气候变化的严重威胁IS,111。Р1.1.2典型湿地类型的介绍Р由于湿地的出现是以水为标准,所以根据供水的方式不同,可将湿地分为地表流水型湿地,和降雨型湿地。地表流水型湿地是指湿地接受水的方式是从一个流域(如江、河、水库等)或集水区(高山融雪等)的水流产生;降雨型湿地指湿地接受水的方式主要通过降雨获得,而按照湿地的海、陆、人类活动等作用形式的不同,《湿地公约》将湿地划分为海岸咸水湿地、内陆淡水湿地与人工湿地三大类42种类型。典型湿地类型如下:Р1.1.2.1淡水浅水型湿地淡水湖泊和池塘在全球分布广泛,从地球两极到赤道几乎都可以看到,甚至Р在干旱的沙漠地带也有分布,如撒哈拉以南的乍得湖,尽管不同气候下的淡水湖生长着各不相同的淡水植物和动物,这些湖泊具有相同的特征:当水深超过4m, 一般只含有浮游生物和自由漂浮植物,那些根生浮叶植物一般不宜生活在深度超过4m的水中,如睡莲(Nymphaea alba)一般生活在水深4m以下的浅水区,4mР是这类植物的上限。而动物并不受这种限制,从微观的浮游动物到更大的鱼类、Р哺乳动物,水鸟等都能生活在浅水和深水区。Р1.1.2.2芦苇河床沼泽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