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旦发生冷却失效导致反应失控后,目标反应在几乎绝热状态下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并以此总结出了失控反应的模型。1993年, Grewer结合冷却失效情形,总结了目标反应和二次分解反应的实验测试方法和评估手段,并在此基础上绘制了评估失控反应危险性的流程图112】。Lalldau等人113‘14】贝0比较研究了间歇和半间歇条件下目标反应的热流动模式和相应的评估参数,推导了分别适用于计算间歇反应和半间歇反应的绝热温升、放热速率等参数的公式。Stoessel在上述研究Р的基础上,结合风险的定义(风险=潜在事故的严重度×发生可能性)分别利用温度尺度评估失控严重度和时间尺度评估失控发生的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昂(工艺温度)、MTSR、%24(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为24小时对应的温度)、MTT(技术原因的Р最高温度)这4个温度水平将冷却失效情形分为5个不同的等级,并根据不同的危险度等级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最终形成了评估化学反应失控危险性的系统化流程Il弘"j。这一评估方法在化工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2003年,国际标准IEC 61511更明确地规定要依据危险度分级设置可靠的保护系统【1引。虽然此前的危险度分级中已经涉及Р到降低风险的对策措施问题,但是如果要建立可靠的保护系统,只有定性的分析是不够的。因此,Stoessel在之前的基础上,细化了严重度和可能性分级水平,并结合冷却失效情形和工艺设备的实际状况,对工艺过程进行了量化的评估分析,不仅仅从温度角度, 还从压力、泄放等角度研究了反应失控严重度、发生失控反应的可能性以及失控后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使得评估失控反应危险性的体系更加完善ll引。近年来,反应热失控评Р估在国内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研究,如王晓峰‘201、刘章蕊【211、朱贤峰㈤、陈利平【23】Р等人研究了甲苯硝化、磺化过程中的热危险性;刘婷矧24】研究了异辛醇硝化制备硝酸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