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影视人类学概论

上传者:学习一点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与人类学研究所出品,陈景源导演 200 2 年) (3) 《童婚》(北京大学出品,蔡华导演, 2005 年) 稳步建立起一套规范的,学术性的影像民族志拍摄体系。 2、影视机构摄制的带有人类学旨趣的纪录片(1) 《神鹿,啊神鹿》(中央电视台孙增田导演) (2) 《三节草》(云南电视台梁碧 1997 ) (3) 《德拉姆》(昆明大通道影视策划公司,田壮壮导演, 2004 年)通过少数民族题材的记录影像,展示他者的生活意义。 3、独立制片人拍制的带有人类学旨趣的纪录片(1) 《八廓南街十六号》(段锦川导演 1996 ) (2) 《毕摩记》(杨蕊导演 2005 ) (3) 《俄查》(谢戎导演 2012 ) 总结:当代的影视人类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阶段,数字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完备的创作手段,中国影像人类学的生命力在于学科的开放性。未来十年将是影视人类学飞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第五讲: 田野灵光:如何用影像民族志从事人类学研究一、影像民族志 Visual Ethnograph 影像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人类学民族志的分支之一。影像民族志常指人类学者运用影像拍摄的方法, 记录田野所见的社会行为或文化事象, 再通过影像剪辑等后期制作手段,构建以特定社区文化为主题的影片内容,创作赋予了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二、当代社会文化的视觉趋向: 1、与二十世纪相比,视觉因素一跃而成为当代文化的核心要素,成为创造,表征和传递意义的重要手段。 2、电影、电视、视频网站、 DV、摄像手机、网络游戏等, 我们的生活几乎被摄像所包围,影像制作与传播从未如此便捷,简易和迅速。 3、我们今天越来越多地受到视觉文化媒介的支配, 我们的世界观、见解和信仰, 越来越明显地受到视觉文化强有力的影响。三、民族志文本的特征: 1、视听语言:直观性、隐喻性、丰富性。 2、客观记录和主观建构。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