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经潘季驯踏勘,河口已经伸至十套左右。至清康熙三十九年(170 0 年),经查河口又移至七巨港以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 年),又接生淤滩四十余里,其南岸有大淤尖、尖头洋之名,北岸有头泓、二泓、三泓、四泓等地名。滩地愈涨,海口愈远。南河设防时,八滩地区在黄河南堤北面兴集,名八滩镇,为滨海一带贸易场所,是全县(当时的阜宁县)第四大镇。迨嘉庆八年(1803 年), 游尖以下,即为海口,视之汪洋无际。其口门两侧有南尖、北尖淤滩,潮涨侵入水中,潮落出水面,实际是河口沙嘴。嘉庆十五年(1810 年),经查勘,长有新沙,东西绵亘十余里。三、四、六泓业已淤闭,五泓潮涨尚可通舟,潮落即涸。河口沙嘴实际已至六泓左右。道光年初(1822 年)河口已移至丝网浜、望海墩一带。从云梯关算起计程约二百里。这是从 1128 年后 720 余年形成的。咸丰五年(1855 年),河南省原兰仪县铜瓦厢处河决,北夺大清河由山东利津入海。清口至海口数百里成为枯渎。故县境黄河渐有淤黄河、废黄河或淮河故道之名。因黄河北徙,失去了泥沙补给,滨海海岸也随之起了变化,波浪潮流等作用取替了河流发育岸滩控制的作用,在黄海风浪的作用下,海岸由淤涨伸展转为剥蚀后退,滨海广大平原,则由桑田沦为沧海。每遇狂风巨浪,海岸必剥丈许, 累计一年至少剥去三四十丈,涝年尤甚,于是县境海岸复向西移。以前所成青沙、红沙、夹沙、五条沙及丝网浜等地,复入海底。至 1934 年,中海岸已由小另岸塌至六合庄。根据其蚀退速度估算,从 1855 年至今,废黄河口一带共蚀去近二十公里左右的土地,北部灌河口的开山和大陆已完全相连,而现在开山又成为海中孤岛。在双洋河口与废黄河口之间,海岸亦同时被蚀退直至双洋河口,方渐趋稳定。从新石器时期至现在,滨海海岸几经“沧桑”交替,自宋至今更明显地经历了侵蚀—堆积—侵蚀的演变过程,这种巨大变迁,纯系黄河下流南北摆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