Р Р 为了将联系群众落到实处,《新青年》季刊在改组后开辟了《编辑室札记》专栏,加强编辑与读者的联系,虚心听取读者的批评意见,以利于改进工作。《中国青年》也多次告白:本刊欢迎读者多多搜集和投寄有关青工、学徒和农民生活状况的各项调查材料。它还多次利用寒暑假发起“到民间去”的大规模的农村、青年和工人运动调查活动,真实反映工农群众的痛苦和呼声。在此期间,与群众联系最密切的是《向导》周报。为了把自己办成“中国民众的喉舌”,更加贴近群众的需要,《向导》多次以“本报启事”的名义鼓励广大读者参与讨论,并诚恳表示:“读者诸君对于本报的主张如赐批评,不论赞成或反对,一概在本报发表。”为此,《向导》还专门设置了“读者之声”栏目以沟通编者与读者的关系,发表了许多读者的来信、来稿和编者的答复。其中既有支持《向导》出版、抗议反动当局迫害《向导》的,也有提出批评意见或发表自己政见的,内容丰富,联系群众很广泛,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誉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明灯”和“寒暑表”。РР1923年,在北京大学成立25周年纪念日举办的民意测验中,《向导》获得了各界读者投票220票,名列全国周刊榜首。 Р 综上所述,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周密部署下,建党初期的理论宣传工作紧密结合党的中心任务,着重讨论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这一过程中,党的理论宣传也逐渐端正了方向,形成了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巩固和扩大了群众基础,从而构建起强大的宣传话语体系。当然,由于党的思想理论准备不足,早期共产党人虽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强烈愿望,但远非运用自如,甚至难免失误。但这毕竟只是支流,不宜过分苛责。今天在新的历史时期,回顾先驱者的足迹,总结其经验教训,可以启发我们深化对今日问题的认识,从而坚定信念,锲而不舍地把宣传工作做得更好。 Р Р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Р (本文责任编辑 Р 吕红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