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进行思考的文学,茯至通过虚构作品来思考的文学,都传播了一个或多个他者的形象,以便进行口我结构和口我言说:对他者的思辨就变成了自我思辨”,并且这种自我思辨是以实现自我超越为终极追求。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木文提到的洎我'嘅可能是创造者个人,同吋也可以指与“他者"相对应的群体。无论是作家或诗人在创造形象时,一般都以自我文化认同为前提来对异文化进行审视和改造。从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角度来看,形彖创造者是接受影响的一端,在与异文化相遇后,把个人感受、经历和卬象付诸笔墨本身是一个复朵的过程,并且会受到多种因索的制约,其中创造者的文化认同总会以i种显性的或隐性的方式释放影响而“书写"于形象之屮。形象作为作家创造性活动的结晶,是创造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虽然主休性的表现有着多种渠道,但就形象创造而言,达成对自我文化认同/身份的确立是创造者主体性作用得以体现和发挥的主耍标志。文化认同亦称作文化身份(cultundidentity),它通常用于指某特定的文化特有的、同吋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特征,它是一个民族和个人所面临的一个根本性的并且随时需要予以冋答的问题,因为“认同问题关系到一个个体或族群的安身立命的根本,是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是确定自身身份的尺度。换言Z,认同问题解决的是'我是谁?'、目戈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的问题。有了这个自我确认的标准,人在环境、与世界相处时就有了确定的方位定向;与此相反,认同危机的表征则是失去了方位定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而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如果上升到哲学的层而来看认同问题,文化认同所要回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哲学木体论(ontology)要回答的问题屈于同一个范畴。从以上的陈述可以得出,文化身份在形象创造屮为创造者设定了一-种先在视域,而这种视域是创造者文化取向和价值判断的基点。杜平:《异国形象创造与文化认同》,《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