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姚剧与剧团发展历史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2 |  大小:59KB

文档介绍
是出色的绍剧演员,如黄承炳(男旦)艺名枝月英,在绍剧《前、后珠砂》中演赵翠娥,不仅扮相秀美,且身手不凡,又如被誉为余姚滩簧三件半“长衫”之一的商福祥,在绍剧《斩经堂》中演吴汉,唱做俱佳,深受欢迎。反之,余姚滩簧的“乳汁”也曾给绍兴戏曲文化以哺育,“绍兴滩簧”著名演员诸五十(一名“香兰五十”),曾拜余姚滩簧名艺人楼阿木之父阿文先生为师,在余姚长河(今属慈溪)学《庵堂相会》等滩簧剧目。不仅如此,余姚滩簧也曾给早期越剧产生过影响,为丰富越刷清板的演唱和音乐过门伴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此外,尚有桐乡花鼓戏剧团曾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专程到余姚寻根并认姚剧为宗。由此可见余姚滩簧历史之悠久及影响之深广。自组建“余姚滩簧小组”起,尤其是成立专业剧团后,姚剧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之术上的不断进步。首先,在演出剧目上,摆脱了对了戏、同场戏的套路。除了对《打窗楼》、《秋香送茶》、《采石榴》等少数几个传统老戏作了去芜存菁的整理加工,予以保留演出外,开始进入为本剧种创作新剧目的历史阶段。1957年,省群艺馆戏剧干部陈玉祥,根据小说《高玉宝》有关章节,为姚剧团编创并导演了姚剧《半夜鸡叫》,并在当年的全省戏曲会演上一炮打响,成为久演不衰的保留剧目。此后,剧团一直坚持编演现代戏,涌现了诸如《玉兰拜寿》、《搭壁拆壁》、《凤凰桥畔》、《红灯志》、《雷锋》、《焦裕禄》、《柏树坡》、《烦恼的喜事》、《强盗与尼姑》、《沙场泪》、《传孙楼》、《龙铁头出山》、《鸡公山风情》、《女儿大了,桃花开了》等一大批现代戏,其中有多台优秀创作剧目在各级调演中荣获大奖高奖,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与此同时,姚剧还注重向兄弟剧种汲取养料,尤其是1可沪剧、锡剧、甬剧等滩簧剧种学习借鉴,并移植适宜木剧种演出的剧目,如《碧落黄泉》、《双推磨》、《半把剪刀》、《天要落雨娘要嫁》、《三具并审》、《杨乃武与小白菜》等,均已成为姚剧舞台的保留剧目。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