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的温度得以低也不利于再生反应的进行。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宜将煤气温度保持在25~35℃。脱硫液温度应控制在35~40℃。3.脱硫液和煤气中的氨含量。对于氨法脱硫过程,循环脱硫液中的游离氨含量会直接影响煤气的脱硫效率。而脱硫液中所含的氨可由煤气和蒸氨塔出口氨气(或冷凝氨水)供给,因此,设计工艺路线和操作中要注意保证脱硫液中的氨含量。一般保证NH3(脱硫液中的游离氨)与(煤气中的H2S)的质量比在3~5之间即可。4.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增加液气比可是传质面更新,同时可降低溶液中的H2S分压,即可增加气液两相间的H2S分压差,以提高器吸收推动力,有利于脱硫效率的提高。但液气比液不应太大,因为液气比达到一定程度后,脱硫效率的增加量并不明显,反而会增加循环泵的动力消耗。5.再生空气量与再生时间。氧化1kgH2S的理论空气量不足2m3,在实际生产中,考虑到浮选硫泡沫的需用,再生塔鼓风强度一般控制在100m3/(m2.h),再生时间在20min左右。6.杂质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煤气中焦油和奈等杂质对煤气的脱硫效率有较大的影响,还会引起硫磺色泽变黑,故工艺要求进入脱硫塔煤气中的焦油含量不大于50mg/m3(标),奈含量不大于0.5g/m3(标)。三、技术规定:预冷补充氨水温度不大于40℃入脱硫塔煤气温度25~35℃入脱硫塔脱硫循环液温度35~40℃脱硫循环液泵出口压力不低于0.5MPa再生塔压缩空气入口压力不低于0.5MPa脱硫塔阻力不大于1500Pa预冷塔阻力不大于1000Pa泡沫槽液位满流管以下预冷塔及脱硫塔液位必须低于煤气入口管底溶硫釜内压力不大于0.4MPa四、脱硫循环液的组成PH值8.2~9NH3依据粗煤气中的H2S含量确定对苯二酚0.1~0.3g/LPDS(8~12)x10-6FeSO40.1~0.3g/L悬浮硫小于1.5g/L副盐(以硫代硫酸氨和硫氰酸氨计)小于25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