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后现代主义建筑在中国

上传者:幸福人生 |  格式:doc  |  页数:7 |  大小:55KB

文档介绍
4年,第18届奥运会在东京举行,其主要的场馆完全由日本设计师担纲。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力综合体育馆(图四),“建筑采用了令人惊叹的帐篷式屋顶,其中的一座屋顶,其缆索一端支撑在雕塑一样的高塔(位置偏离正中央)上,另一端固定在体育馆的墙上”【4】,从形式上看,这也是一座具有后现代味道的建筑,但绝不是西方建筑风格的移植,其中更多的要素来自于本土。从屋顶造型和选料上看,这样的设计显然是出于对东京夏季多雨,地震相对频繁的考虑。从文化氛围上讲,场馆主体造型具有极强的运动感,却不是对当时盛行的西方建筑因袭。尤其醒目的是,日本传统建筑符号用在了主建筑的屋顶部分,奠定了该建筑的基本文化精神。奥运会已经过去,奥运建筑却作为标志保留了下来。奥运会上,从颁奖音乐到礼仪服饰,我们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在努力地展示传统的美。相比之下,有着巨大体量的建筑却逊色了许多。不好说这种着眼于当下的做法是否与某种狭隘有关,但是,面对全球变暖的危机,重新审视那些由钢铁打造的金属建筑,一种为它们在“低碳浪潮”中是否会被淘汰的担心又会油然而生。应当承认,由于太专注于当下效果,近年来中国人显得功利而且浮躁,甚至于将继承文化传统、对后世子孙负责这样一些思路都视为缺乏魄力而加以否定。于是,每一次建设都会将时尚作为标尺,而将文化当成陪衬,直接导致了建筑的随意和城市规划的混乱。历史证明,找回自己的文化坐标,恢复民族的审美自信,是一件比建筑本身更加重要的事情。参考文献:(1)曾哲.一切都在建筑中〔N〕.光明日报,2008-08-02(2)[美]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175(3)田学哲.建筑初步(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36(4)[美]萨瓦多里.建筑生与灭:建筑物如何站起来〔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261载《华中建筑》2010年7期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