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建国后主要发展脉络

上传者:相惜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23KB

文档介绍
现代主义的影响,而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况。虽然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非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新时期形成蔚然大观,但现实主义文学依旧贯穿其中,并在文学的多元化格局中得到很大的发展。在1993年长篇小说热潮中,《白鹿原》、《废都》、《曾国藩》等都是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的优秀作品。在1995-1996年出现的“新现实主义”或“现实主义回归”的创作思潮中,出现了刘醒龙的《分享艰难》、谭歌的《大厂》、何申的《年前年后》等具有发展观、开放观等新特点的现实主义作品。在90年代的主旋律文学和精英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比如“五个一工程”和“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要都是现实主义作品。在近期的“官场小说”或“反腐倡廉文学”中,其主要运用的也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因此,现实主义文学仍然是新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当然,90年代以来,新时期文坛客观上已形成多元化状态,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已不再象80年代以前处于“一元化独尊”的地位。随着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出现和发展,随着新写实小说、先锋派文学、新生代文学、新女性文学、另类写作、网络文学等多种文学流派的交替兴盛,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开始从原先一元化独尊的位置上被挤兑下来,而成为多元文学景观中的一景。实际上,现实主义地位的这种变化,符合文学自身发展的规律,是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历史本相。文学发展的多元化不仅在于现实主义一家的内部的热闹(如1956年短暂的文艺春天),而应该是有多种文学思潮共同繁荣的格局。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20世纪中国的百年嬗变,反映了中国20世纪百年历史中,文学在各个时期与社会、政治千丝万缕的联系,既体现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强大生命力,又揭示了现实主义文学过分依附政治的弊病。这一过程告诉人们,多元化是文学发展的方向,是文学的生命力之所在。现实主义文学只有恢复文学的本来面目,在文学的多元化格局中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