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评剧院这样的大规模的辽戏院团也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次,艺术资源闲置问题严重。图1辽宁省近年来艺术表演场馆艺术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次趋势(四)传统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青黄不接,断档现象十分严重人才匮乏是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后备力量不足。据悉由于关系冻结,沈阳评剧院有208个编制却只有100多个演职人员,十几年没有招新,只出不进,最年轻的演员也已30多岁。培养一个评剧演员需要学艺6年,再不采取措施,沈阳评剧的未来真是岌岌可危。2017年沈阳艺术学校始设戏曲班,即使定向免费招收,招收学生仍较难,只招了十几个十二三岁的学员,但还得学艺6年才能出山。学员都愿意去中国评剧院和天津评剧院这样待遇好、城市吸引力强的单位,沈阳评剧院却无人问津。社会上也没有专业的培训班,“以院代班”的形式培训的学员由于戏曲市场不景气再加上待遇低,很多学员学完就走了。二是对现有演艺人员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有限。许多市级院团比如阜新评剧团,随着院团改革被合并到地方演艺集团中,演职人员不到20多人,势单力薄,原评剧演员现在干什么的都有。三是大多数演出团体的编导都是“演而优则仕”,没有受过管理或者编导方面的专业和高级指导,致使院团市场推广能力不足,创作水平与时代脱节,满足不了新时期的市场需求。据瓦房店辽剧团首任团长姜广平介绍,剧团演员队伍目前已经青黄不接,没人能够作曲,连续十几年没出一部像样的大戏,新近获得大奖的辽剧《圆谎》,八成演员在60岁以上。四是社会传习力量不够。辽宁高等院校仅有沈阳师范大学开设京剧专业,几乎没有其他剧种专业设置。培养评剧专业人才的花淑兰艺术学校,在花老师辞世之后被迫关闭。目前沈阳只有一家宫静评剧培训班,一小时课时费25元,大多数送孩子来评剧培训班的家长坦言,并没有指望孩子在评剧上出成绩,只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碰上好苗子,老师还得自费扶持其发展。四促进辽宁文化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