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心理卫生保健制度

上传者:梦溪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15KB

文档介绍
儿心理可能有直接影响的人员。工作人员工作前必须进行心理检查。目的是了解其是否有传染性心理疾病(如忧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癔症)。由于幼儿好模仿、情绪易受感染和暗示性,所以教师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他自身能否顺利地完成工作,更会关系到幼儿良好人格的形成。为了防止工作人员将自己的心理疾病传染给幼儿,减少工作人员对幼儿心理的不良影响,工作人员在参加工作之前,必须经过全面的心理健康检查,通过检查确定为健康者才能参加工作,否则,就应该接受相应的训练,甚至矫治,心理恢复健康后才能上岗。一般患有传染性心理疾病的人不宜当幼儿园的保教工作者,否则,她们在与幼儿经常性的交往中,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这些心理疾病传染给幼儿。保教人员应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保教人员应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心情开朗和愉快,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小朋友和睦相处,合群,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自控能力较好,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和嗜好。三、建立和健全幼儿心理卫生档案教师可利用入园前家访、平日的观察和定期的心理测查来了解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健康状况,并建立和健全幼儿园心理卫生档案,记录幼儿心理的发展状况、特殊情绪和行状况、幼儿心理行为问题矫治与效果、重大意外心理事件、家园心理教育联系内容、幼儿心理卫生工作提示等等,使得幼儿园的心理卫生工作能够前后衔接,持续有效地进行,同时也为相关的科研工作提供材料。四、家长联系制度幼儿园的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配合,才能做好,幼儿园的心理卫生保健工作尤为如此。因此,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同家长加强联系,争取家长配合,共同做好幼儿园的心理卫生工作。如,定期开家长会,经常向家长宣传幼儿心理卫生保健的重要意义和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经常和家长相互沟通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健康状况和交换心理教育的意见,共同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