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形成流派的音乐创作思维方式及音调等,对其他流派唱腔的形成是有一定影响的.《祥林嫂》等经典剧目的上演,群体性的流派和流派唱腔的形成,使袁雪芬越剧音乐时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潮——剧团组建日趋规范,专业音乐创作,理论研究开始兴起,戏曲学校创立,越剧和越剧音乐开天辟地第一次纳入了官方的正轨教育,《祥林嫂》,《梁祝》分别于1948年,1953年拍成电影.1954年,电影《梁祝》音乐在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八届”卡洛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时,荣获音乐片奖,这也是新中国电影首次在国际上获奖.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剧团”名义带着《祥林嫂》,《梁祝》,《西厢记》等经典剧目,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等的演出.50年代初,浙江,上海开始的男女合演之实验等等,出现了越剧史上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完善女子越剧声腔体系,创建”三结合”制,奠定流派唱腔形成的基础,引领群体性越剧流派唱腔代表人物的涌现,越剧音乐的和谐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越剧女腔的发展和成熟等等,都标志着袁雪芬越剧音乐思想的初步形成.3,袁雪芬越剧音乐发展思想的发展期(1956—1966)标志袁雪芬越剧音乐发展思想进入发展期的主要是从1956年开始,随着越剧团流布全国,越剧声腔一跃而为仅次于京剧的全国性的一大声腔,越剧迎来了她的鼎盛之期.其源动力很大部分是来自于袁雪芬越剧音乐发展思想中依靠政府行为谋求越剧发展的理念.期间,第一代流派唱腔有了新的提高发展,第二代流派唱腔的代表人物群体:王文娟,张云霞,吕瑞?100?英,金采风,陆锦花,毕春芳,张桂凤等先后崛起.大批从音乐院校出来的新音乐工作者,纷纷加入到了戏曲队伍,从事戏曲音乐创作,越剧音乐创作队伍从此形成.由此出现了袁雪芬越剧音乐时代的第二个高潮:音乐创作成果丰硕,演出市场日益繁荣.1958年2月l8日(春节),《红楼梦》由上海越剧院二团于共舞台成功首演.上海越剧院于1959年,1960年,1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