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国内外隔震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上传者:蓝天 |  格式:doc  |  页数:9 |  大小:22KB

文档介绍
线路的位置关系等。(3评价标准信息数据如规划建筑面积、规划人均空间面积及其他规划控制指标等。2.3.2建立评价模型建立标准值,通过现状因素和假设因素、敏感性因素分析各评价因素的预测值。通过对目前中心区及非中心区的容积率作出不同程度调整,分析如何增加容积率。一是全面提升站位周边容积率;其二,根据站点周围土地适宜程度,调整土地功能,以配合轨道交通建设。如可将低密度住宅改为中密度住宅,将站位周边空地、农田及仓库改为住宅或商业用地等。2.3.3空间分析功能的实现一般而言,地铁站点周围(一般以500m半径覆盖为限居住及就业人口分布对轨道发展尤为重要。通常人口数量越大,覆盖条件越好,运营前景就更理想,以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经验来看,每站500m半径最低覆盖指标约为5万人(含居住及就业人口。可以轨道线路作为线性目标,建立沿线两侧各500m评价范围的评价缓冲区,确定并列出所有落入缓冲区的建筑物,将评价要素加入属性表,具体步骤如下。(1根据建筑普查数据,找出各现状各建筑性质、建筑总面积,通过人均工作空间面积及人均居住空间面积假设,推算各建筑物内居住及工作人口数量。(2按各区规划分区范围,找出各分区地块用地性质、面积及容积率,通过上述人均工作空间面积及人均居住空间面积假设,推算各地块内规划人口及工作人口数量。(3依据规划人口及就业人口推算结果,尝试把规划容积率作出不同程度调整,然后推算各地块内密度调整后人口及工作人口数量。(4选择不同的影响因子,对以上人口覆盖数量进行敏感性分析,判断其评估结果。3 结语GIS应用于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是一个新兴的课题。它的开发和使用可对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分析产生一定作用。若能不断深入挖掘,在充分实现其内在功能的基础上,开发集成所需的新功能,将可大大提高轨道交通规划评价和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使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向科学化、数字化、可视化分析迈进一大步。(上接1页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