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2019上海浦东高三一模作文分析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24KB

文档介绍
间,悲伤自有其美粉妆玉饰的悲伤当旁观者眼里对同情者的悲伤实则并非被同情者心中真正的悲伤,原本高贵的热情变得多么可笑!在诸如此类事件频发之时,我们是否应静静想一下,我们如今的悲伤是否经过了过多粉妆玉饰?(点题)对他人情感的体悟错误古已有之,我们多将其批评为,“不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的确,个人立场和思考角度不同,不可避免的使我们理性所应当将自己情感强加在别人之上。就例如前几年的大学生自杀案,我们过多悲伤于学生本身的抗压能力缺失,而被同情者们——学生或者是其家属却沉浸在沉重学业负担和对失去子女的悲痛之中,这一特定思维模式的束缚,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们与当事者处于不同身份立场的情感偏差。(原因内因)而当今在各社交媒体爆发的时代,浮躁的生活方式也加剧了我们同理心的缺失。与传统非互联网生活不同,我们很少再拿起报纸细细阅读回味最终将千百条思绪化为一声叹息。自媒体的使用前所未有地拉近我们与世界的距离,也前所未有地疏远了我们心灵的距离。头条推送后,网友不加深思的留言,即使我们参与了“同情”的过程,却始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评论中大比例出现的“我”的强调提升了个人价值认识却换不回我们对当事者发自内心的理解同情。当过多信息浮造了我们的生活,冷眼旁观成为习惯,又何谓真正的同情悲伤?(外因)更甚者,便是在网络上随处可见的自我同理心夸大以体现社会情怀,加拿大拘留案中有多少人义愤严辞?却又多少人理解当事人当时的恐惧无奈?我们说着要富国强国,又有多少说话者真正实践过?多少人出国旅游真正重视过中国形象?刻意放大的对悲伤的同情,在此刻被用于修缮旁观者自身价值的工具,而这种以他人之事为己用的自私背后隐藏的是社会的漠然。因为漠然我们忽视了被同情者内心的挣扎,而只关注于表达自己为了同情的同情。也许是因为太多信息使我们身心俱疲,或是“事无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让我们漠视,但这一漠然心态,是我们最大的悲哀。(实质)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