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和贸易的开放程度。Copeland和Taylor(2004)通过国际竞争力强调了贸易与污染之间的联系。污染密集型行业一般倾向于迁移到环境法规较不严格的地区(污染避难所)。还有其他因素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影响到贸易流量。另外,贸易开放可以引起收入利半产的变化,从而引起规模和技术效应。贸易可以导致技术转让,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助于减轻经济活动的环境压力。但是,有必要通过环境规定来创造适当的激励措施。因此,贸易自由化和近期全球化的趋势可能会影响到环保政策的选择及其预期的结果。表3中的最后两栏显示了进出口碳强度(分别为每增加值进出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表2中的这些强度与总生产量或消费量的比较表明贸易流量通常表现出较大的碳强度。对此的一个解释是,工业纶产通常比服务的碳密集程度更高,工业品贸易比服务贸易更多。总的来说,从1997年到2011年,碳强度有所下降。只有非附件B国家进口产品的强度上升,原因是这些经济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更多的附加值的进口需求增加。现在我们来看所研究地域和来源方面的碳排放结构。每个地区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与其他地区消费量相关的份额。因此,它显示了一个国家正在消耗的排放物的目的地。下面的矩阵表示每个区域与消费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其他地区产生的份额。也就是说,它显示了一个国家消耗的排放地区。上下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分别代表国内排放量占生产或消费总排放量的百分比。在同一地区生产和消费的排放量(国内排放量)在两个清单中是相同的,而外国目的地(原产地)的总和代表了与生产(消费)相关的排放量的贸易开放程度。从1997年到2011年,工业化国家的贸易排放在数量上比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在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特别是在欧盟15国和日本,贸易排放量占消费量的比例大于生产。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和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消费的排放量中,其碳排放的情况也是值得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