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却一无所知吗?《长恨歌》是为了歌颂爱情吗?不是的。诗歌后半部分描写李、杨二人互相思念,其实是对帝王的讽喻劝谏:做为君王不能肆意地去追求,如不然,上行下效,很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好的后果,就如“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最后,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角度来说。元和四年(810),白居易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正好总结了他前期“讽喻诗”的特点——“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是想要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体现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而不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恨情仇。女性文学角度首先,诗歌前半部分均已男性角度来续写,不论是李、杨二人的眷恋情深,还是杨玉环的美貌,都只是一个帝王,或者说男人的话语。这其中,没有杨玉环的话语,她只是被需要的、可以替代的(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没有杨玉环,也会有白玉环、赵玉环。更何况,这一部分还美化了李、杨二人的故事(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唐玄宗强取豪夺了自己的儿媳妇。其次,诗歌在描写杨玉环被刺死时,“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那精美的头饰,凋零在尘土中,无人收敛。无人收敛的何止头饰,还有那个可怜女子的尸骨。她嫁人时无存选择,死时无可奈何,死后无处安魂,让人不禁想起唐朝的另一位奇女子——武则天。武则天死后立下无字碑,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那是何等的大气与自信,对比此时的杨玉环,又是何等的凄凉。最后,诗歌的结尾部分叙写唐玄宗派遣道士四处寻找杨玉环的魂魄,想要再续前缘。可是结局确是虚无飘渺的(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像是一个传说。那么那些殷勤叮嘱、海誓山盟又是什么呢?是坚贞的爱情?不是。一个谎言的开始,一个虚幻的结局,只不过是诗人对杨玉环这个无法把握自身命运的可怜女子的同情,希望她有一个美好的结局,超脱凡俗,羽化成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