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道地药材三叶木通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上传者:菩提 |  格式:doc  |  页数:43 |  大小:165KB

文档介绍
泛地走向世界,我国1998年开始实施GAP标准,明确提出“加强中药材良种选育、配种工作,建立良种繁育基地,保护药用动植物资源”。国家科技部“九五”重中之重项目“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开发”从1999年开始实施,“十五”期间又继续制定和实施“中药现代研究与产业开发"的计划,总共安排200多个中药材品种GAP专项研究;国家计委办公室颁发国家计委实施现代中药产业化专项,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20个中药材种植、加工示范基地,其中包括优质种源繁育基地;由众多的国家专项支持可以明显看出,各品种中药材的良种繁育与规范化种植是摆在每个中药材生产企业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些大型制药企业和地方政府开始开展中药材GAP的研究,尝试着建立规范化种植基地。如三七基地、麻黄基地、甘草基地、丹参基地相继建立。在木通科木通属植物研究方面,1986年,我国蒋立科等则首次对三叶木通果实中氨基酸进行了研究分析,证明三叶木通果实中富含氨基酸。人工栽培技术研究,上世纪80年代河南省西峡县魏训成等采用传统的栽培技术对三叶木通进行过初步的育苗研究,但规范较小,只是作了一种试图增加药源引入庭院美化的尝试。熊大胜等在人工栽培条件下对三叶木通座果及果实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在70年代后期也进行过木通科木通属植物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尝试,并将研究结果编入了70年代出版的《药用树木栽培与利用》一书。由此看来,关于木通科木通属植物的人工繁育及栽培方面的研究报道不仅很少,而且不深,不全面,这些研究均未涉及有关规范化种植的内容和关键技术,人工种植方面尚处在前期摸索阶段,在控制药材污染、药材有效成份的稳定和质量可控方面还有许多研究工作。三叶木通属我州的传统道地药材,该项目开创了三叶木通规范化人工种植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发现与项目技术特点相同的大果型三叶木通野生转家种仿生态规范化高产栽培技术的文献报道。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