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试”的训练题目是 (1)成长的轨迹 (2)妈妈的唠叨,我的最爱 串起生活的微幸福 而感官串联法的学习时还是以上述两个题目为切入点进行。 这种思维训练的方法受到了听课老师的肯定。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各环节衔接的自然无缝隙,整节课浑然天成。但是作为授课教师的我,心头却笼罩着意思惆怅。看似设计的精彩的教学过程,但学生的表现却令我愕然。学生跟不上课堂授课的节奏,整节课只有几个语文素质较高的学生能够为个别作文题目拟写小标题,而多数学生都在混沌中等待着。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静心思考。原来,这节课中所谓的环环相扣的思维训练,只是建立在教师的思维水平上设计的,而非是在学生的思维水平基础上设定的!在于我没有考虑到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因为要给一新的作文题目拟定小标题,在这之前,学生要有一个长时间的思考的过程,首先要进行审题,在审清楚题目的要求之后要确立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进行合理的选材,再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根据所选的材料拟写小标题。如此大的思维量,哪怕是训练一个拟定小标题的方法都是困难的,更何况是三个方法呢?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是,我改变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这次的教学设计,我基于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进行了习作训练《成长的轨迹》,然后课堂上以《成长的轨迹》切入点,引导学生明白小标题的作用以及设计小标题的注意事项。用新的作文题目作为方法学习的例子,师生总结方法之后的“牛刀小试”环节,都是用新学习的方法为自己的《成长的轨迹》这篇文章拟写小标题。这样,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量缩小了,也降低了难度,学生参与课堂的广度和深度也明显加深了。在交流自己新设计的小标题的时候,不少学生都给我了惊喜。 看来,教师要学会做一名合格的“裁缝”,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一定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尊重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蹲下身子,为学生们“量体裁衣”,才是有效的语文思维训练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