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读书笔记

上传者:梦&殇 |  格式:doc  |  页数:16 |  大小:53KB

文档介绍
些人极想回溯中国古老传统之源,同时对汉代以来广泛深入中国的外国影响采取敌视态度。安史之乱后出现的反应与民族主义类似,坚持真正传统(认为已被外来成分所败坏),渴望追溯想象中的纯粹正统思想与道德之源。蚀 102.复古意愿首先表现在对文学风格的关心上,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文运动。运动的\"民族主义\"与仇外性质十分明显。导致845年对异国宗教的大清洗,佛教首当其冲。芆 103.大禁给佛教会以沉重打击,但最后摧毁其根基的却是社会变迁。佛教所适应的3-8世纪的社会形式(内婚制贵族,庄园及其附属设施的制度)因8-9世纪出现的城市经济与货币经济普遍发展而受到破坏,佛教因此失去影响力。没有任何宗教不扎根于它所成长的社会机体。袅 104.以别的汉字的首尾音记录语音(反切系统)为吴国孙炎(大约卒于260年)所创。印度人被视为是语法、语音大师,受其影响,424-453年进行了音韵系统研究,终于由沈约第一次定出古汉语四声:平上去入。螃 105.火药的发明源于唐代道家炼金术的探索。904-906年间很快用于军事上。13世纪传入欧洲。14-15世纪欧洲火器的发展促进了中世纪武士贵族阶层的衰亡。反之,新武器的发明对华夏世界的社会、政治组织却不产生任何影响。蒁 106.8世纪由于采用插秧方法并出现耕作与灌溉的新工具,长江流域和华南水稻区开始发展起来。随后的几个世纪,水稻田继续发展,无疑是当时东亚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之一。水稻种植可使大批劳动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还促进人口高度集中。莇 107.水稻种植提供了多余的储备粮,对于文明发展,亦即对于社会政治组织、工艺、技术、思想等的发展,显然是必不可少的。10-13世纪,中国人口经历历史上第二次大增长,从8世纪中叶的5300万左右,增至近1亿。肄 108.11-13世纪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基本原因应从两方面寻找:一是由地主与富商构成的城市资产阶级发展起来,二是国内需求增长。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