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将进酒》之情感脉络(微课讲稿)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33KB

文档介绍
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至此诗人的济世情怀更为显豁。诗人的胸中豪情愈加高涨,甭管什么五花马、千金裘,把值钱的东西都拿来“换美酒”,而且是“径须沽取”,要毫不犹豫的去买,他再一次反客为主,真是狂放到了极点。这狂放,不仅呼应上文“千金散尽还复来”,更是诗人的悲之重、欢之浓和愤激之深的集中表现。末了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再次将诗人“貌似狂放洒脱,实则悲愤激越;貌似纵酒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推向高潮,看!诗人满腔悲愤与万古悲愁犹如怒吼的黄河之水奔腾入海!(板书:愁)至此,我们理出了这首诗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板书:悲——欢——乐——狂(愤)——愁)或许有不少细心的同学还会产生疑问——这首《将进酒》为什么会有如此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呢?同学们结合以下三点即可找到答案:李白自信豪迈、洒脱不羁、天真浪漫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仕途不得志却善于自我开解——“转悲为乐”实在是性格使然。李白具有儒、道兼备的人生观:一方面要做超脱尘俗的隐士神仙,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大臣,这就形成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但积极入世、关心国家,是其一生思想的主流——“貌似狂放、实则悲愤”实在是他心有不甘的体现。《将进酒》的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天宝十一年,距诗人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达八年之久,此时李白51岁,虽然他已不再年轻,但却始终怀有一颗火热的报国之心。须知玄宗“赐金放还”不过是对谪仙人体面的打发罢了,而李白的政治生涯到此已宣告结束。纵使李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却也只能和三五好友豪饮高歌,借酒浇愁罢了——酒愈烈,愁愈浓,烈酒浇不开的浓愁。我们在盛满真情的酒杯里,在绝响千古的悲歌中,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浩瀚壮阔里,在“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用醒”的万古悲愁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李白……好,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