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现状与展望

上传者:塑料瓶子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42KB

文档介绍
传达错误指令以及不完全疏散)仍可能放大脆弱性。以“脆弱性”为突破口,可以整合与应急管理相关的众多学科,不同学科对脆弱性有不同视角的认识。通过对多学科的调研可知,“脆弱性”的概念更易于得到其他领域学者的认同,有利于应急管理学的开放式发展模式。 McEntire在其论文(2002)中曾经提出了一个“脆弱性”模型,如图1所示。模型指出了同“脆弱性”密切相关的四个属性是“风险”、“易感性”、“抵抗力”、“抗逆力”,且从不同角度对属性进行了分类。该模型得到应急管理领域中相关学者的认同。很多学者分别从物质层面和社会层面,对“脆弱性”进行了探索。由此可知,重视“脆弱性”概念是有必要的,在未来该领域的理论研究中,“脆弱性”必将成为一个中心概念。四、国内“应急管理”领域发展展望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应急管理的体机制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对应急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国家也开始重视对应急管理领域的科研投入,例如“十五”、“十一五”均增大了对该领域的资助力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了“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重大研究计划课题……耳前,一些课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研究成果。例如,“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城市公共安全规划与应急预案编制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提出了我国城市事故应急体系的结构,建立了城市应急预案结构、内容和编制要求以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管理模型、应急机制和组织体制模型等(刘铁民等,2005)。从近两年来我国重大灾害事件的应对来看,我国的应急管理已经取得了瞩且的成绩,但仍然暴露出应急准备方面的一些不足(刘铁民,2010),具体体现在应急预案、应急指挥组织、基础设施(包括居民与公共设施抗震准备)、应急装备和物资、救援队伍专业化和志愿者组织化,以及应急教育、培训、演练和应急准备文化等几个方面。对应前面所述的“脆弱性”来说,实际上反映了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工程学、后勤保障、教育等领域的脆弱性。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