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几对曹操有这样的评价:“罪百田常,祸于王莽”。田常是战国时期的齐国相,杀害君主齐简公且自己独裁专政,王莽毒害汉平帝和两岁孺子婴以令天下,最终篡政自立。刘知几认为,曹操的罪行比田常还深百倍,他引起的祸乱比王莽还巨大。Р在小说第七十八回中写曹操之死,当时曹操正在卧病,“忽见伏皇后、董贵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浑身血污,立于愁云之内,隐隐闻索命之声。”第二天晚上,“又闻殿外男女哭声不绝”。当群臣奏说命道士设醮修禳之时,曹操自知罪孽深重,“天命已尽”,不可能再获救,设醮修禳也是没有用的。作者对曹操作这样的描写,深切地体现出佛家“前有恶因,后有恶果”的思想。Р(三)佛教的普渡众生说Р佛教徒们通常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普渡众生,并且他们还拥有着强烈的善恶分明观。Р小说中的和尚普净给人印象深刻。在小说第二十七回中,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之时,连夜投奔汜水关,把关将卞喜关前镇国寺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要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想要加害关公。镇国寺中有一个关羽的同乡僧人,法名普净,普净知道卞喜要加害关公,特地“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关公才心里有数,识破了卞喜的阴谋,杀了卞喜。普净的这种做法体现了佛家善恶分明,惩恶扬善的思想。之后,普净收拾衣钵,往他处云游去了。Р在小说第七十七回,关羽被害,一魂不散,荡荡悠悠地飘到了玉泉山,在这里,关羽又遇见了这个昔日相救他的故人普净。关羽因被吕蒙害死而心有不甘,在空中大呼“还我头来”要求指点迷途。普净对关羽说“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于是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回时致祭”。此处普净用佛家“冤冤相报何时了”的思想点化关羽,劝诫关羽向善,关羽才醒悟而后显圣护民,这充分体现了佛家劝人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