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内稳态训练理论

上传者:叶子黄了 |  格式:doc  |  页数:4 |  大小:29KB

文档介绍
孳生伤病事故。更重要的是它明确指出:用“超量恢复”这种线性的观点来对“运动成绩的进步”进行描述,是认识错位,以偏概全;并直接导致了在训练中盲目追求“大运动量”(茅鹏2007)。本文将体能和技术二元统一在运动员的整体内稳态之中,引入常规训练和超常训练概念发展了“一元训练理论”。内稳态对应于健康的正常状态。PP对FH的打破则导致疾病状态。训练与成长一样是内稳态品质的提高,提高的过程是健康-疾病-更健康的螺旋上升方式。训练与成长所不同的是,前者疾病程度比后者严重,前者对内稳态品质的提高也比后者显著。成长过程中肌肉力量也在增加,但增加的程度没有DOMS显著。本文的研究表明,科学训练不但是运动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健康水平提高的过程。值得指出的是,如果训练方法不当,PP对FH的打破不能建立品质更高的NH,或者延长PP对FH打破的状态,找不到恰当的方法促进NH的建立,或者所建立的NH并没有消除PP的效应,都会导致运动员健康状况的恶化,这些情况导致人们对竞技训练有损健康的偏见。例如,运动员对运动损伤的病态适应(曲绵域2000),虽然运动损伤并没有痊愈,但依然形成NH,虽然NH已经有很高的运动水平,但可以预测如果运动损伤得到痊愈,所形成的NH将具有更高的运动水平。再如过度训练综合症,运动训练产生的氧化应激是一种PP,如果抗氧化介导的SP没有足够强(Finaudetal2006b),NH就不能形成;运动产生的组织损伤也是一种PP,如果损伤的康复SP受到抑制(Smith2004),NH也不能形成。   内稳态是运动员整个状态的一种可以稳定发挥运动水平的特性。内稳态的建立和维持包括运动员的所有方面。孙海平(2005b)指出,关键的关键不在于体力,只要把专项能力的感觉抓好了,就不会出什么问题。这种感觉需要负荷训练的系统化来获得(孙海平2005a),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心理素质的培养(孙海平2005b)。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