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要参数的不可测性,它作为零模型用于实验验证的价值就非常有限。尽管如此,将中性模型拟合的模式与其他非中性机理模型拟合的结果作比较,仍有助于促进对群落构建机理的理解,同时,以简单的零模型评估中性模型就显得很重要。3.2.2群落生态位—中性连续体Gravel等(2006)在整合群落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生态位—中性连续体。他们认为:(1)竞争和随机漂变可以同时作用于群落构建和群落动态中,它们作用的相对大小决定了群落构建是一个从纯生态位构建到纯中性构建的连续体;(2)竞争和扩散的共同影响足以产生这种连续体,物种间的竞争不对称性决定了种群动态对繁殖体供给的影响程度;(3)竞争和随机排除之间的平衡决定了群落内物种相对多度的分布模式。在相对独立的群落中,从集合群落中的迁入并不足以平衡这两种排除过程。在物种多样性低的群落中,生态位分化是影响物种多度分布的主导因子,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很少或几乎没有,物种相对多度决定于环境资源的分布状况;而在多样性高的群落内,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极大,高迁入率又使得群落限制性和相似性增加,也抑制了物种丰富度的增大,群落动态则由随机排除所主导。中性—生态位连续体模型预测,生态位重叠的增加和群落中性会有助于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低的环境异质性同样能够使物种数目不多的群落中物种生态位重叠增大,使群落趋于中性。总之,Gravel等(2006)预测当生态位互补使群落达到饱和时,繁殖体迁入维持了物种冗余(redundancy),生态漂变能够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态位重叠和扩散限制的交互作用是中性—生态位连续体的基本特征。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实验研究为这种中性—生态位连续体假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Hubbell(2001)指出温带森林—热带森林的群落动态表现了这种连续状态;青藏高原高寒草地上的次生演替也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Chuetal.,2007)。当然,关于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