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小面积溃疡,短期内局部可使用维斯克溶液或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表皮生长因子(EGF)、Zn的抗生素类霜、膏,并配合用甲2-巨球蛋白制剂,能促使创面加速愈合。如创面出现时好时坏者,应及时手术治疗。3.2.4手术治疗指征 对严重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创面,应适时施行彻底的局部扩大切除手术,再用皮片或皮瓣等组织移植,作创面修复。手术治疗的指征如下:3.2.4.1局部皮肤病损疑有恶性变时;3.2.4.2皮肤有严重角化、增生、萎缩、皲裂、疣状突起或破溃者;3.2.4.3皮肤疤痕畸形有碍肢体功能者;3.2.4.4经久不愈的溃疡,其面积较大较深,周围组织纤维化,血供较差者。3.3放射性皮肤癌的诊断与处理3.3.1诊断标准3.3.1.1必须是在原放射性损伤的部位上发生的皮肤癌。3.3.1.2癌变前表现为射线所致的角化过度或长期不愈的放射性溃疡。3.3.1.3凡不是发生在皮肤受放射性损害部位的皮肤癌,均不能诊断为放射性皮肤癌。3.3.1.4发生在手部的放射性皮肤癌其细胞类型多为鳞状上皮细胞癌。3.3.2处理原则3.3.2.1对放射性皮肤癌应尽早彻底手术切除。3.3.2.2放射性皮肤癌局部应严格避免接触射线,一般不宜放射治疗。3.3.2.3放射性皮肤癌,因切除肿瘤而需作截指(肢)手术时,应慎重考虑。附录A(资料性附录)正确使用本标准的说明A.1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诊断主要根据局部超剂量限值的受照史、受照剂量和逐渐显示出来的皮肤表现,并应除外霉菌感染、扁平疣、慢性湿疹及其它非放射性接触性皮炎等疾病。经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已能较明确地给出引起皮肤损伤的照射剂量阈值,但因射线能量不同,受照情况各异,给出一个正确的通用阈剂量还是困难的。本标准给出的引起某些皮肤损伤的受照剂量阈值仅是参考值,其临床分度仍以临床表现为主要依据。A.2单纯的放射性皮肤损伤不伴有可资诊断为放射病的全身改变者,不能诊断为放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