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也谈《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形象

上传者:随心@流浪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做法,更是可笑。”这也是不合逻辑的:其一,杨老师的此观点,完全同中国古诗词中的“渔人”形象背道而驰。其二,从情感上考虑,美好的东西人人都有追求的资格,相反有勇气追寻美好的人,也正因为他有着一颗美好的心。其三,我们在文章中也看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难道这个被称为高尚士的刘子骥也是愚蠢可笑的小人吗? Р (3)他急于媚官。“渔人”既出,诣太守,寻桃花源,并没有任何证据可证明他是为了谋官,相反找不到可能还会为自己惹来祸患。杨老师认为“渔人”不告诉家人而直接回报太守的原因有二:①他想显示自己经历的奇异,以期获得太守诸人的敬重;②是把这经历作为巴结太守、趋奉权贵的资本,以求名利双收。并说除此以外再想不出别的原因。笔者却认为正恰恰是“渔人”“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他不甘于独享平安、富足的生活,他希望借太守之力,让自己的乡亲父老都远离战乱,远离贫穷。Р 总之,《桃花源记》所表现的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此主题已普遍认可,那么在这样一个美好的事件中,作者何必要塑造一个“愚蠢狡猾、贪图富贵”的小人去发现桃花源这样一个美丽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呢?这于情于理不合。Р 二、将主人公设置成“渔人”的原因Р 笔者认为,陶渊明将主人公设置成“渔人”正是他匠心独用的表现。面对着一种或者是不理想的,甚至是污浊的、丑恶的社会,要么洁身自好,这是陶渊名自身的写照。这是一面,这一面和屈原有相似的地方。另一面他追求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桃花源记》中所追求的也正是能给他带来这种生活的理想社会。而中国古诗词中的“渔人”形象恰好可以把这两个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它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渔翁,我们可以体会。他有一种高洁的品格,还有一份自信和淡定。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