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偿眼球震颤-诱导的视网膜移动,保持目标运动感受不变。[10](不论这一视网膜外的信号是输出的副本还是眼球震颤的必然结果,或者甚至是眼外的本体感受,都不在此讨论;近期研究已讨论了前者)。当一个后像在一个正常受试者的中心凹闪烁时,感受是一个稳定的后像与稳定的固视目标相重叠。如果受试者转动他的眼睛,感受是一个后像在稳定的周围“跟随眼睛运动”。[12]4名受试者中的3名(S1,S2和S3)感受到的在固定目标之上有后像的振动幻视,与正常的我们的受试者由于持续移动等价。他们正确的感受到目标是稳定的,且感受到后像是移动的,不论前者视网膜是否运动或者后者视网膜是否运动。我们的受试者在视网膜成像的稳定化中出现的振动幻视是否由于一个稳定的中央视网膜成像和一个不稳定的周边视网膜成像的相对运动产生?当使用视光学设备时,视野较远周边不稳定,而在电子稳定化时,正切屏边缘是稳定的,尽管亮度较低。在视网膜周边察觉运动的阈值与中心视网膜相比较高,患者中更高。[6]因此,中心和周边视网膜成像间相对的运动可能是视光学和电子稳定化时振动幻视产生的主要机制。但是,S1,是一个有经验的观察者,能够短暂的逆转这种感受,以致于中心的像是稳定的而周边的像产生振动幻视。在这种“逆转”中他的眼球震颤频率发生改变,应在其他课题中进行更深入的研究;S3的眼震频率没有变化。在两名受试者中,当在黑暗中出现后像的振动幻视,这种情境下是没有中心和周边信号的矛盾的。近期,患者的旁中心后像效应。7例中5人都有振动幻视,尽管振动幻视的强度仅为眼震的50%。这个发现指出,如果大脑确实使用周边视网膜信号去抵偿眼震在视觉上的作用,这种抵偿只是部分的。这样的假说与体现输出副本机制眼球运动的模型相一致,其获得的价值不到100%,仅代表了60%。[14]如果是这样,那么——就像我们的结果所提示——患者视觉稳定性的作用机制不止一种。其他的方式可能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