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第3期。Р7、余华《现实一种》,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Р8、金汉《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Р9、杨婷婷《从李泽厚的“活着“哲学看余华的<活着>》,《文学教育》, 2007年第10期。Р10、袁载莲《余华作品<活着>的另一种解读》,《作家杂志》,2009年08期 。Р11、蒋小波、余华《作为成规的破坏者》[ J ],《当代文坛》1994年第5期。Р12、董雪莲《冰冷的叙述笔调,深切的人世关怀》,《黑河学报》,2010年08期。Р13、丛尧《原始批评视野中的<活着>》,《华章》,2010年07期。Р14、洪治纲:《悲悯的力量——论余华的三部长篇小说及其精神走向》,《当代作家评论》,2004(6)。Р15、崔玉香《从苦难主题看余华对传统宿命观的承袭》,《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Р16、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钟山》2002年第1期。Р17、郑阿平《中国式的生存哲学的阐释——解读<活着>》,唐都学刊,2007年7月第23卷第4期。Р18、楚静《死亡重击下的生命承担与温情救赎——余华<活着>的解读》,《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 Р19、邱明淑《为尘沙打磨的灵魂——余华<活着>的生命意识》,《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Р20、吴义勤主编《余华研究资料》(乙种),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Р21、洪治纲《余华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Р22、黄伟林《以坚忍的姿态承担不可抗拒的苦难——余华<活着>的现代主义解读》,《南方文坛》,2007年第5期。 Р23、李育红《后悲剧时代的来临_从余华的<活着>谈起》,《小说评论》,2006年01期。Р24、杨玉东《生命与生存———从<活着>和<羊的门>看生命的意义和生存的本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