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可能,多给学生讨论时间,多给学生实践机会,多引导学生提问,善思善问形成常态,对于学生思维品质、学习能力的培养会更为有效。二、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本次授课,学生都在围绕剪纸这一中心话题,从导入环节开始到最后的输出环节,主动思考。从导入环节让学生主动设问,到带着自己的问题去阅读文本;从运用概念图自己梳理剪纸的历史、种类及用法等信息,到基于文本再次针对文本中的剪纸专家提问;从提问中发现剪纸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到深层次探讨剪纸是否消失的问题;从探讨如何寻找方法让剪纸传承下去,到课下检索寻找方法,到给外国朋友介绍剪纸(包含自己对剪纸的认识),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是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构建自己对于剪纸信息及认识的网络。从授课情况看,教师和学生沟通发现,有些学生尽管没有主动表达,但仍在主动思考。通过丰富自己的剪纸知识,表达自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学生是在引导下主动思考的学习。三、尚需改进之处1.对于文本的挖掘、语言知识的落实学生用概念图梳理信息时,往往只关注文本结构的梳理,忽略细节信息及语言的梳理。尽管在授课中,教师发现后及时引导学生去梳理相关信息,但学生对于信息的关注仍旧不够。语言落实有些欠佳。词汇、词组上花费的时间较少。只是在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词汇、词组。在文本梳理过程中学生梳理了信息,并在解释概念图时尝试内化了部分信息。但课堂时间有限,似乎不能兼顾。今后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让学生更有效地习得词组、句型等。2.对于学生积极性的调动。作为借班上课的教师,之前跟学生没有接触,师生情况都不熟悉的情况下,本身增加了授课的难度。因此,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快速高效地参与课堂上欠佳。学生的高效参与,是保证课堂效果的根本。由于时间安排,教师无法和学生熟识,是问题的原因之一。教师还没能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注,如何调动起每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需要持续探讨的问题。王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