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具有相对的合理性。(二)饲养标准的普遍性、地域性与特殊性动物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是一定历史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反映,是当时(时期)当地(国家)科学技术发水平的反映。由于同类动物种质特性的稳衡性,以及科学技术知识的积累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在一定时期内是渐进的和连续性的,因此不同时期饲养标准之间基本原理和不少指标有许多共同之处,前后各版次之间有一定的继承性,具有相对稳定性。由于世界各国制订饲养标准都依据共同的营养、饲养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手段,所以饲养标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有许多共同之点,一个国家的饲养标准往往被另一些国家所采用,或作为借鉴用以制订自己国家的饲养标准,所以饲养标准又具有普遍性。表6一10中国(1985)和美国(i988)现行猪的饲养标准一些主要揩标比较但是,由于各国的社会制度、生产体系、管理条件、生产目标、饲料资源、动物种类、环境条件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各国的饲养标准有许多反映本国特点、适应本国国情的个性,所以饲养标准又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特殊性。以中国猪的饲养标准为例,由于中国的猪种、饲料来源、生产条件、粮食供应、饲养制度、经营方式、劳力资源以及自然条件等与发达国家不同,所以养猪生产不能盲目追求高日粮、高水平、高速度、高度机械化,而是在以本国植物性饲料日粮为主的条件下,引入瘦肉率高的外种公猪与本国地方良种母猪进行二元或三元杂交,以其杂交后代作为饲养对象,以达到既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有较快日增重和较高瘦肉率的目的,从表6一10所列《中国瘦肉型生长肥育猪饲养标准》(1985年)和《美国猪的营养需要》(1988年)的一些主要指标异同的比较即可反映出这一问题。(三)饲养标准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任何饲养标准的产生,既是当时(时期)当地(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反映,又都来源于饲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新的实践,为畜牧生产实践服务,使畜牧生产者有了科学饲养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