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湖南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伟大的结晶。1980 至1985年间,曾对湖南全省民族民间歌舞进行了全面的普查。据调查统计, 全省现在有舞蹈种类接近400个,舞蹈节0数以千计,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湖南的民族民间歌舞,不仅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现实生活,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且还通过纯朴古老的艺术手段, 做到丫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在湖南民族民间的歌舞屮,有很多的节目由唱词到动作,直接地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如地花鼓、花灯中表现出了劳动生活的节目。Р地花鼓又被称为“对子花鼓”地花鼓(俗称花鼓子)足流传在立昌市域秭归、兴山、立昌等县的汉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足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唱形式。地花鼓属灯舞类,最初仅眼于春节等传统佳节吋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狮子”、“龙灯”、“彩莲船”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喜闻乐见。Р,清同治年期间,开始在益阳流行。益阳的地花鼓是民间传统文化娱乐的歌舞之一,主要是以鼓乐伴奏而得名的, 在益阳当地又俗称为“花鼓”、“打花鼓”它追溯到明末清初,是在本地民歌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在吸收其它的游艺形式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形成的。音乐主要以锣鼓唢呐、打击乐、大筒为主,在锣鼓点子声中插如了人得和唱,以及情节奔放激昂的“呐喊花鼓”。其表演形式可分为群花鼓、双花鼓和对子花鼓等。群花鼓有五丑五旦或十丑十旦不等,双花鼓为两丑一旦或两旦一丑,对子花鼓是一丑一旦。其曲调大多是由民间山歌小调演变而成的,群众喜闻乐听。动作来源于生活,渗透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表演上讲究唱、作、念、舞四功。它的其表演特点:“小丑脸抖嘴歪鼻动功,舞眉弄眼妙趣生,上蹦下跳矮步升,花扇飞舞随意转;小旦起步风摆柳、低头抿嘴眼传情,轻移漫步飘手巾,手出兰花柳叶手。”在表演风格上表现为小旦含蓄端庄,小丑活泼放荡,旦高丑低,旦行丑随,具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