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福州古建筑的文化特征

上传者:科技星球 |  格式:doc  |  页数:5 |  大小:0KB

文档介绍
序排布,形成串联式的组织形式,是福州民居建筑群常见的空间构成方式。这种串联的空间,一般为下厅、中厅、上厅等组成。除了中轴线上的一串院落,有的地区在中轴线外两侧还分别有一至两列建筑,称为横厝。这种以厅堂建筑为主体,横厝为辅的建筑形制被称为堂横式。多进的庭院,依中轴线顺序排布,形成串联式的组织形式,以及横厝的拱卫,满足了居住使用者对空间私密性不同要求的需要,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和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Р (3)、建筑中潜移默化的礼法思想灌输。在祠堂、宅第中各种装饰、牌匾楹联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民众随处可以受到宗法礼法的教化。对于符合这种道德思想的行为及人物,也可以树立建筑物进行表彰,如旗杆石、石碑、牌坊等,在这些建筑物上镌刻功名与孝节忠义,成为族人的行事楷模,藉此对后辈子孙进行礼法教化。Р 2、北方抬梁式构架体系与南方穿斗式构架体系的融合。Р 福州宋代的一些古建筑,如福州的华林寺大殿,保存了唐宋时期的抬梁结构,简朴严谨,柱头铺作,华?两跳用单材挑出,与三根大昂结合,呈双杪三下昂重?偷心造,殿内彻上明造,保存着隋唐时代北方古建的遗风,整体类于宋《营造法式》所录“八架椽屋前后乳?用四柱”,并发展出南方的特殊做法,反映了福建建筑的地方特色。Р 由于抬梁构架对大木料的需求太大,在民间难以推广,同时因福州地区的气候多风多雨,抬梁的稳定性也不足,因此在明代发展出了明间四根金柱内做通梁、前后廊檐做穿斗或叠斗,这种做法且称之为通梁叠斗造。而次间梢间均做穿斗构架,乃至直接搁檩,这样节省大量木材,整体的稳定性也得到增强。这类做法有连江孙氏老宅、福州三坊七巷许厝里、宫苑里、闽侯水西林老宅等等。Р 到了明代末期以及整个清代,穿斗式做法完全取代了抬梁的结构,为了获得较大的室内活动空间,发展出了减柱的形式,在民间又称为扛梁。通过将穿枋加大加粗,将明间梁架的立柱改为矮柱,以获得宏阔的空间。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