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2)

上传者:苏堤漫步 |  格式:ppt  |  页数:60 |  大小:11353KB

文档介绍
分为普通台基和须弥座两类。? 根据台基的层数,分为单层(一般房屋)、2或3层(隆重的殿堂)。Р(1)普通台基? 至少在商代早期已出现,全部由夯土筑成。? 东汉画像石中所示的台基巳外包砖石,而且还具备了压阑石、角柱和间柱,形制和后代的已基本一致。? 南北朝至唐的台基常在侧面错砌不同颜色的条砖,或贴表面有各种纹样的饰面砖,或作成连续的壶门。? 宋式做法可参阅《营造法式》卷三;在宋画中也有不少表现,大抵以石条为框,其间嵌砌条砖或虎皮石。Р(2)须弥座? 是由佛座演变来的,形体比较复杂,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 最早的实例见于北朝石窟,开始形式很是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的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草纹饰、力神、角柱、间柱、壶门等,造型日益复杂。? 唐代须弥座更加华丽,装饰性很强。? 五代、两宋和辽、金也继承了这种作风,特别是壶门中佛像、伎乐人物的雕刻更加细腻生动,? 元代起须弥座趋向简化,束腰的角柱改成“巴达玛”(蒙语“莲花”)式样,壶门及人物雕刻已不大使用。? 明、清的须弥座上、下部基本对称,且束腰变矮,莲瓣肥厚,装饰多用植物或几何纹样。Р天坛圜丘石阶Р故宫外三殿第一层台基Р(二)踏道?踏道: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踏道类型:阶梯形和斜坡式两种。?(1)阶梯形踏步?   始于新石器时期的半穴居建筑中? 初由原生土中直接挖掘而成,后来使用了夯土。? 在踏跺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最早见于东汉的画像砖。? 踏步的布置,可位于室内或室外,也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2)坡道?  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营造法式》规定:城门慢道高与长之比为1:5,厅堂慢道为1:4。? 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在唐宋壁画中,已将辇道置于二踏跺之间,后来在荤道上雕刻云龙水浪,其实用功能就逐渐为装饰化所取代了。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