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

《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

上传者:upcfxx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190KB

文档介绍
分割的社会体制,使户口政策等随之松动。向城市化方向发展,还有利于农村工业部门自身产业结构的改善和扩大就业容量。从国际比较来看,在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只有工业与第三产业大体保持相似的就业份额,才能保证工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中国的农村工业化也应基本符合或相对适应这一发展规则。但目前中国乡镇企业中的工业与第三产业的份额是不成比例的。1988年乡镇企业的就业份额中,工业占60%,而第三产业仅占22.4%,两者相差约38个百分点,过于悬殊。但在推动城市化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对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在内的第三产业较大的需求,促使第三产业就业份额和人数稳定上升,从而有利于农村工业部门向现代化的方向演进,使其在发展趋向上更符合结构转换的要求。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及其所促成的农村工业部门自身产业结构的变化,从根本上说将有利于中国农村工业化从“数量型”过渡到“质量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对多年来中国农村工业化目标的修正,使这一过程注入较多的现代化因素。但这并不等于说,农村工业部门的发展可以迅速由数量型模式转为质量型模式。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就业结构的转换与人口结构的转换完全同步,而在于两者之间需一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呈现相同的趋势,从而促进三元结构的不断演变,使之走上相互融合的良性循环的轨从推进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程来看,也应当是多层次发展的。目前乡镇企业的职工总数虽然有9千多万,但完全脱离土地的不到其中的一半。也就是说,大部分还是兼营土地的兼业户。无疑,随着农村工业部门的发展和向城市化推进,这些兼业户将会逐步放弃土地,但后继的兼业户仍会不断出现。这是因为中国农村有着庞大数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从农业生产的特点看,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又不一致,农业剩余劳动力中必然有较大一部分是季节性剩余,不可能都离乡转移。这一流程从一个方面说明,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注定是个不断演进的过程。

收藏

分享

举报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