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从上面两段话中,我们知道了文字的创造,是由先民去观察,去思考,并口口相传而最终形成的。如今,我们已经不能直接知道当时的人们到底是如何思考的,但是从现存的文字中,也是有迹可循的。因此,从甲骨文我们同样可以推知甲骨文时代人们的思维观念特点。Р(一) 形象化的思维特点Р宋代郑樵在《六书证篇》中说,“书与画同出,……六书者皆象形之变也。”这句话道出了文字与绘画同源的关系。唐兰认为,原始文字只有图形,由各种实物的图形,用种种技巧来表现繁杂的意义。作为汉字早期形态的甲骨文,更是没有从绘画的脐带中彻底断开。中国的古文字原是从象形开始的,发展到比较成熟的甲骨文,虽然也向着线条画、简便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其象形性依然非常明显,是一种缩小了的绘画。甲骨文这一对象形性强的特点的沿袭,实际也是对人类幼年形象化思维特点的继承。Р从上文所举的所有例子中,甲骨文象形化的特点也是很明显的。且不说那些意思比较具体的字,只看字形就能猜出几分意思。就是那些意思抽象的字,也都是由形象的符号组成,细细琢磨,便可知道意思。Р之所以把形象化思维称为一个群体的思维特点,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类群体都继承了这个特点。希腊所沿用的腓尼基文字,虽然从理论上说是象形文字的抽象,但其抽象程度太高,解构了象形文字,使之从“简笔画”变成了“线性符号”。Р其实,这种形象化思维的选择并非偶然,这与中华大地的自然环境和与之适应的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我国属于大陆型自然环境,一座座的高山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人们在土地上耕作,自给自足。这样的环境使得人们不需要通过向外扩张来求得生存,而是平静安稳的享受本乡本土的资源,古老的文字也因此没有出现激进的变革。与之不同的海洋文明的国家,需要通过扩张去海洋之外去寻求更多的资源,因此对于信息的传递越快越好,因此也就造就了从“简笔画”到“线性符号”的激进变革。